1.气候变暖给全球农业带来哪些影响?

2.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对农业有影响吗

3.华北一带气温剧烈变化,会对农作物产生多大影响?

气候变化和世界粮食供应_重视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一) 在全球经济社会日益一体化的背景下,审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能脱离全球环境。总的来看,我国粮食安全面对的全球环境是不安定的。 首先,解析近年来国际上粮食价格高涨的起因,除了长期积累的供需基本面因素外,气候因素、金融资本和信息操纵因素冲击国际粮食市场,导致全球粮食危机在短期内凸显。 其次,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和约束,决定全球长期存在巨大的粮食安全压力。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新增23亿,仅此一项就需要全球粮食供应量增加70%。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对动物源性食品需求强劲增长,继而畜牧业的强劲增长会持续到21世纪中叶之后,这就导致饲料粮的需求量巨大。此外,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压力下,加强了生态系统对粮食生产服务的利用力度,所导致的土地荒漠化、淡水耗尽等,已经严重制约全球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总之,全球粮食供求难以长期平衡,粮食安全存在长期压力。 再次,国际粮食市场与调控能力建设进展缓慢,不利于全球粮食危机的预防与治理。特别是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粮食供求状况、国际贸易角色、地缘政治利益及国家发展方针与战略重点不同,在面对全球价格急剧变动时,很难形成协调一致的行动,容易加剧全球粮食市场的供求矛盾。因此,为避免全球粮食危机出现,迫切需要加速构建全球协调一致的危机预防与治理机制,有效调控全球粮食市场与。 (二) 全球环境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所有国家都有不可预知的不确定性影响,极端气候有在我国和其他主产国境内同时发生的概率,届时我国粮食国内短缺而且国际市场短缺同时发生,我国将面临最大的粮食危机;二是国际粮食价格暴涨对国内粮食价格的传导,已有研究指出国际粮价波动在相当大程度上传导到国内,这会拉升国内通货膨胀指数,影响居民生活消费;三是国际粮价暴涨抑制中国饲料粮进口,影响我国畜牧业发展,导致畜产品供给减少甚至短缺;四是全球粮食价格暴涨导致粮食生产所需投入品价格上涨,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导致农民比较利益下降;五是存在全球资本在我国境内冲击粮食产品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环境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并不会很大。就以上几大影响途径分析,这些影响发生的概率很小或者影响程度确实有限。比如,发生全球大范围极端气候灾害的概率很小。再如,国际粮食价格暴涨的价格传导只影响我国粮食价格波动走势,但是波动不会同幅度,毕竟我国粮食储备水平比国际安全水平高出一倍,而且我国国内粮食供给比较稳定。此外,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在国家给予粮食直补的情况下影响幅度有限;国际资本垄断我国粮食产业的可能性很微弱,不值得过分担忧,等等。 分析起来,我国粮食安全主要由内因决定。如,我国长期坚持的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缓解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土地约束;我国长期坚持的高库存粮食储备政策,有效避免了粮食价格暴涨暴跌和粮食危机;建国以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有效解决了粮食的流通安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进程有效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居民具备足够的收入解决家庭粮食安全问题。在这些前期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我国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农的生产积极性。科技水平决定了未来我国在耕地面积不再增长甚至有所减少的情况下,能否产出更多的粮食以满足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所导致的粮食需求增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决定了在粮食播种面积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农业是否可以得到可持续利用,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能否得到提高,从而决定粮食产量能否得到提高。粮农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供给层面的主观能动性因素。近年来,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稳定提高,确实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积极性,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 (三) 应对全球环境的不确定性,要立足国内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合理、有度、高效利用国际和市场调剂粮食丰歉和品种,同时我国要积极参与治理和完善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立足国内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内因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导因素,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根本。必须依靠国内生产确保可以满足100%口粮需求,90%以上的全部粮食需求;全面保护耕地,守住农田,力争到2020年建设好10亿亩高标准农田,提升农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培育粮食良种,优化栽培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扶持优势粮食产区,培育种粮大户,激励农户种粮积极性,从而从内因上有效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其次,面向国际市场调剂粮食品种余缺。要统筹国内外粮食市场,通过国际贸易适度调剂粮食丰歉和品种,以有效满足国内粮食需求;统筹利用国际国内粮食生产,积极实施粮食“走出去”战略,实施负责任的农业投资,积极在东道国传播粮食生产技术,有效协助东道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再次,积极参与治理和完善全球粮食安全环境。一要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全球粮食安全相关协议和制度的起草、讨论和制定,实现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有序治理;二要积极参与建立全球粮食与市场调控机制,确保各国在粮食危机预防和应对政策措施方面保持一致。

气候变暖给全球农业带来哪些影响?

全球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原因有人口增长、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土地退化、贫困和不平等、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1、人口增长: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人们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来进行农业生产。这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退化和气候变化。

2、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台风等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产量下降,从而影响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

3、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气候的不稳定,降水量、温度、气候带等的变化会影响粮食生产。例如,气候变暖导致干旱、风暴和洪水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影响了粮食生产和供应。

4、土地退化:过度开垦土地、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等都会导致土地退化,从而影响粮食生产。

5、贫困和不平等:贫困和不平等是导致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些贫穷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人们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和水。

6、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对全球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例如,肉类消费量的增加导致了更多的农业生产,从而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对农业有影响吗

气候变暖对全球农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

1、降水模式改变:气候变暖导致降水模式的改变,包括降雨量、降雨分布和降雪量的变化。这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季节、灌溉需求以及农田水分管理。

2、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平均气温升高,这可能会改变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季节性需求。某些地区可能变得更加适宜农作物生长,而其他地区可能会受到高温的影响。

3、极端天气增多: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水、风暴等的频率和强度增加。这些极端天气会破坏农作物,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歉收。

4、虫害和病害扩散:气候变暖也会影响害虫和病原体的分布和繁殖。某些病虫害可能会在原本不适宜的地区出现,造成农作物受害。

5、土壤质量下降: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速度增加,土壤湿度下降,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情况。

6、水压力增加:干旱和水减少是气候变暖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水短缺会对农业灌溉造成压力,限制农作物的种植和产量。

7、生物多样性影响: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包括植物和动物物种的分布和丰度变化。这可能会对农业的传粉、控制害虫和保持生态平衡等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气候变暖对全球农业带来了多重影响,包括降水模式的改变、温度升高、极端天气增加、虫害和病害扩散、土壤质量下降、水压力增加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应对这些挑战,可取可持续农业实践、用适应性措施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以确保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华北一带气温剧烈变化,会对农作物产生多大影响?

1、病虫害的影响

病虫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导致农业减产的直接原因,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很多病虫、害虫都开始进化出一套独特的冬眠机制,存活时间逐渐增加,导致冬天不再是杀死病虫的有效的自然环境方法。

同时,病虫、害虫也开始跟跟随着人类生活习惯迁徙,很多北方的病虫被带到了南方,没有相应的天敌进行牵制,很快在某一地区泛滥成灾,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

2、温度、降水模式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

在大多数情况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具有刺激作用(提高叶片光合作用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特别是对碳三作物a如小麦和稻谷。二氧化碳、缺氮和高温影响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不确定性。作物对它们的反应与作物的基因类型相关。

最近的研究也证实,对流层臭氧含量升高对作物产量具有破坏作用,估计由此造成了2000年大豆产量下降8.5%~14%、小麦产量下降4%~15%、玉米产量下降2.2%~5.5%。

3、极端气候增加且损失增大

温度上升在全球是不均匀的,从而雕响到全球天气系统的热动力机制,由此造成极端天气时间和分布的改变,灾害频率和强度加大。极端气候会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和粮食产量波动。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引起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密切相关,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C ,被评估的20~30%的动植物物种,其灭绝的风险将会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而旦也会导致农业病虫害增加,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再此呼吁大家,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

由于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慢于气候变化,再加上极端气候增加,最后对这些区域的生态系统产生扰动,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此外,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人类活动使得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而气候变化致使很多地区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情况加重,治理起来变得更加困难。

土地严重退化?

可持续土地管理之路

气候变化给土地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答案是走可持续土地管理之路。可持续土地管理,包括可持续森林管理,可以预防和减少土地退化,保持土地生产力,有时甚至可以扭转气候变化给土地带来的不利影响趋势。报告呼吁各国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过度消费和粮食浪费,避免毁坏和焚烧森林,并取综合措施减少与土地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土地,有助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防范相关风险。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对植被产生的负面影响持续增强,土地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例如,植树造林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应对气候变化,但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也会饱和。

因此,只有追寻富有雄心的减排途径,通过减少包括土地和粮食在内的所有行业的排放,才有可能实现将升温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从而减轻气候变化对土地生态系统和粮食系统的负面影响。

位于非洲中部的乍得湖沙漠化情况十分严重,乍得湖流域面积从2.5万平方公里缩减至2000平方公里。

气候波动对全球粮食产量影响

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在影响粮食安全,并且未来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气候波动究竟可对全球粮食产量产生多大影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科学家在《科学进展》发表的一篇文章给出了答案。该研究首次估算了厄尔尼诺等不同气候变异模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玉米、小麦和大豆等粮食作物产量。

经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玉米是最易受气候变异影响而歉收的作物,玉米产量年际波动中有18%是气候变异的结果。相比之下,大豆和小麦同时歉收的风险较小,气候变异在其全球产量波动中分别占7%和6%。